我们的扶贫小故事——延川插队老知青举办养老护理及月嫂培训班纪实
文/邢文英
我是陕西省延川县插队知青,也许是年轻时这些城市青年一下掉进苦难山村的反差,也许是那些淳朴的农民对知青呵护,虽然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不少知青们依然留有对那片黄土地执着的感情,成为这一特殊群体难忘的记忆。因此,这些老知青们中总有人以多种方式反哺这片黄土地,而我想讲的故事正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个小故事,是我们一个小团队为陕北贫困农民做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初心
2018年春,我们几个陕北老知青相聚,合计着为延川人民做点不超出我们体力和能力范围的事。当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家政业做出指示:“家政业是朝阳产业”“要把这个互利共赢的工作做实做好,办成爱心工程。”这给我们很大启发,经过思考和筛选,大家认为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家政人员短缺,养老护理、月嫂等都存在较大的缺口,而陕北延川县正好有许多妇女劳动力。她们养家需要钱、家里有病人需要钱、送孩子上学需要钱,但是挣钱的机会有限。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延川县从未开展过家政方面的服务,即便延安市有些家政企业,但岗位较少,许多未脱贫的家庭想做月嫂,也只能是望梅止渴。目标锁定后,我们决定在延川县办一期免费养老护理、月嫂培训班。
支持
目标确定后,我们几位老知青开始围绕目标想办法。首先,落实扶贫培训经费。我作为牵头人深感责任重大,经费不落实,一切都是免谈。在一筹莫展之时,我找到了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以下简称“联谊会”)、北京润生农村发展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向他们介绍了我们的想法,并提出了可行性计划。经过研究,他们决定给予支持。3月中下旬,基金会委托我到延川县考察,进一步落实在延川举办月嫂培训班的计划。经费有了眉目,如何取得延川县主管部门的支持,也是一道槛。我们通过延川知青协会组织(以下简称“协会”)牵线,拜访县领导和有关部门,县领导听取汇报后,表示这是为延川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应该大力支持,并明确县妇联与劳动部门与我们对接。经多方协调,北京润生农村发展公益基金会、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延川县妇联、劳动局、知青协会共同主办这次培训班,联合发文共同招收培训学员。各部门分工协作,妇联负责落实培训学员名单,县劳动就业局负责办理培训结业证书,基金会、协会负责具体工作,包括培训班通知、宣传提纲起草、培训班管理、参培人员审核、培训教材编印、对接师资、落实地点等等。初步敲定这些事,时间已经到了4月初,培训时间定于5月中旬,时间非常紧迫,有那么多工作需要做,能完成吗?看来我们这些老知青还得小拼一下了。
挑战
我们这些老知青虽有一腔热血,但在异地办一个培训班,我们还是从来没有干过,协调的事情非常多,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挑战。
一是建立工作小组。我们紧锣密鼓的商量,有时沟通经常到半夜。我们经过精挑细选,先组织一个10人工作小组,这个工作小组有讲课老师,有实践经验的妇女干部,有干过护理工作并有一定经验的月嫂和家政服务人员,还有后勤管理人员。

二是选好师资。我们派有多年妇女工作经验的刘淑叶老知青、在延安做过月嫂并经过基础培训的柴富华同志参加全国妇联组织的月嫂、家政服务人员高级师资培训班,通过师资培训,进一步掌握培训月嫂、家政服务人员的流程,主要工作要点。另外,充分挖掘知青中的人才潜力,像毕业于妇幼保健专业的袁辽生主任医师,曾在北京某区妇幼保健所工作30多年的刘学屏主任医师,还有专门在医院从事保健工作理疗师,以及从事家政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经验丰富,为开展好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是编好教材。为了把这些实践经验上升的理论,我自己去书店买了一些妇幼保健、卫生、营养方面的书籍,摘取其中有用精华,又请刘淑叶、柴富华把她们高级师资培训班的材料系统整理,学习别人的长处。我到妇幼用品商店拍一些妇幼用品的实物照片,以便给学员培训时更好展示讲解。我们的教材是针对老区贫困妇女的,教材不能用复杂的文字表述,只能用大白话表现,还要有图文并茂,以方便她们理解。为了加紧编好上万字的教材,我自己先吃透,把各方面知识点串联起来,有时工作到深夜。教材初稿出来后,首先送刘学屏老师把关,她提了很好的修改意见,使得培训教材更加完美了。我把教材分为5个部分,发给各位老师,请她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整理、修改和完善。经过一个月的紧锣密鼓的努力,由延川老知青为主编写的养老护理、月嫂培训班培训教材终于诞生了。
四是落实培训地点。落实培训地点在别的地方可能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在延川县确成了难事。延川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没有几座像样的宾馆。劳动局认为延川条件有限,学员要分散住三个宾馆,上课在劳动局培训教室。由于吃住学分散,培训班费用大大超过预算。时间紧迫,培训地点落实不了,难坏了我们。情急之下,我们与北京援建的延川清华附中文安驿学校联系,张亚南副校长理解我们的难处,很爽快地答应了租用场地要求,培训地点的难题终于落实了。
五是落实培训人员。我们马不停蹄拟好通知,由县妇联、劳动局、知青协会尽快会签发文。培训通知发出后正好赶上清明节,地方政府部门不上班,报名工作进展缓慢。我们心急如焚,如果人员落实不了培训计划将落空。4月中旬,延川县委宣传部给予了很大支持,在当地媒体做了大量宣传。我们又通过知青网络,将通知广泛散发到插队的村落,让老乡们直接了解到信息。我们还将培训班宣传提纲印发成宣传页,由当地联络人到街道、车站、商店等人流大的地方散发。经过我们的广泛宣传,报名人数暴涨,许多乡镇因名额有限,一度限制了参加培训人员数量。到4月底,县里把名单报上来了,我们严格审核把关,确保家庭贫困户学员优先,至5月上旬终于确定了名单,并通知到学员。

开班
5月14日,延川县养老护理、月嫂培训班在清华附中文安驿学校正式开班,参加培训人员有53人,贫困户家庭人员占到46%。培训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基础知识、身心护理、分娩前的准备、产妇营养与健康、新生儿护理及养老护理等方面。县妇联和劳动局对培训方式和内容给予充分肯定,他们认为这次培训班给当地传统培训很大启发,调整了培训的思路,探索出实效培训模式,通过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妇女技能,为农村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这些整天围绕锅台转的妇女能参加培训不容易,我们既要保证她们的学习质量,又要关心她们的起居生活。学员宿舍不能洗澡,我们就在附近宾馆租了两个房间,解决学员的洗澡问题。学员喝水不方便,熊朝晨、刘学刚两位老知青承担后勤,每天给学员买水送水。车辆紧缺,我们自己租车接送学习班的老师,没有给县里添麻烦。一天去延安接老师,不巧车坏在路上了,马上联系租车公司,等问题解决已是下半夜2点多,好在没耽误凌晨前接上老师。在培训班上,我们尽量采用活泼互动的教学方式,老知青王凤云能歌善舞,通过课间教歌,很好地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老知青吴春茹对学员关心细致,对每个学员情况了如指掌。我们知青小组紧密团结,相互配合,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经过8天的紧张培训,学员们通过考试,达到了结业要求,拿到了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培训证书。5月20日结业式那天,我主持会议,县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结业式,并亲自为每位学员颁发了证书。学员郝德晶、刘海燕代表全体学员做了学习汇报发言。学员普遍认为此次学习机会难得,收获很大,即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践操作技能,开阔了视野,增长了学识,焕发了精神,为她们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她们表示将用爱心、责任心做好家政服务,用自己的能力服务社会。
学员刘向红给全体老师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她说:“老师们!要分别了,我激动的睡不着,担心老师们这份温暖的爱一觉醒来消失,听到你们要走,我好想哭,因为你们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像亲妈妈一样的温暖,无私的奉献!你们的到来,让我们感觉到这个世界充满温暖,我们好留恋老师们,要是你们走了,我们会想哭的!你们没有责骂过我们,总是和蔼可亲提醒我们改正缺点,让爱包围着我们。祝你们的晚年万般幸福美好!如有所需,我们愿伺候你们的晚年生活,做好一名合格的护理员,是对你们最大的回报和感恩!同学们感谢你们的引导,教会我们正确做好一个护理员,感激你们的爱心!你们辛苦了!——但愿这次的分别是短暂的!愿你们的爱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想念你们——老师!永远的想念!!”看完这封信,我们老知青都感动地热泪盈眶,我代表大家也给学员们的回复了感谢信:“同学们,看到你们如饥似渴的学习,就是对我们付出的最好回报。50年前,我们来到这片黄土地,是乡亲们教会了我们许多。50年后,我们尽我们一点点所能,用我们所学的技能,传授知识,回馈乡亲们,出自于我们内心感恩。有朝一日你们能利用所学一技之长,养家致富,成就一番事业,那是我们最高兴的事。北京有需要时联系你们。”

联系
培训班结束后,有的学员到延安找到了家政工作,有的联系到北京的工作。回京后,我们对接她们入职的家政公司和服务人家,继续给予关怀帮助。她们之中有来京不适应,就帮她们出主意,使之适应北京的家政服务工作;有生了病的,就带她们找医院看病、抓药,帮助恢复身体健康;过中秋节时,还邀请她们一起小聚一下,使她们有亲人的感觉。她们也总是想着我们,逢年过节总是想把陕北的特产邮寄给我们,我们知道她们挣钱不容易,都婉言谢绝了。
我们为老区的扶贫工作做了一点点小事,却常得到这些大山深处妇女的惦记,让我们十分感动。当地政府也把我们组编的培训教材留下来,印发给更多的当地妇女,把经验广泛宣传。我们希望这一“朝阳产业”能长长久久的在延川发扬下去,帮扶更多的农户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作者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退休干部